媒体国交
媒体国交
首页 > 媒体国交 > 正文
校报聚焦:我院优秀学生风采 发布时间:2025-04-01              点击:

在第363期宁波工程学院校报中,国交学院学生机制232班陈俊杰和来自也门的留学生阿尔阿尼西•艾哈迈德得已刊登。

陈俊杰:砺寒求真志 躬行探星辰

寒假里的宁波工程学院褪去了平日的喧闹,国际交流学院机制232班的陈俊杰却步履不停。他每周数次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实验室的灯光下总有他伏案的身影。从斩获机械设计竞赛慧鱼组国赛三等奖,到3D大赛精英联赛省赛二等奖,从“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铜奖到“省新苗”立项,他以不懈的专注与坚定的毅力在寒冬里默默积累着青春的厚重。

破茧:建模如山,选材如探径

初次踏入复杂的机械建模世界,陈俊杰犹如步入迷宫。课堂所学仅是冰山一角,面对庞大且需精密参数的模型,他常被卡在某个步骤反复折腾。深夜的书桌前,反复播放教程、细致记录、不断尝试,直至模型成功运转。“误差不超过0.1毫米”,他亲身体验了这句话的重量,眼中布满血丝,掌心的鼠标痕迹见证了他的坚持。选材之路同样坎坷,从铝板型号的分辨到钢材特性的选择,每一步都需查阅大量资料、咨询导师,最终精准锁定。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创的不易。

争时:碎光成河,步履织锦

陈俊杰还面临着雅思备考与留学申请的双重挑战,这些任务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但他却以条理清晰的方式逐一梳理,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清晨六点的书桌前,雅思单词的诵读声混着咖啡香;午后的实验室里,他与队友争论模型细节,白板上写满公式;深夜归家后,台灯下摊开的留学资料压住了一角建模图纸。陈俊杰的寒假被切割成精确的模块。母亲心疼他连轴转,劝他“偶尔偷个懒”,他却摇头:“今天少做一点,明天压力就多一分。”在他看来,家的温暖与实验室的理性,共同构成了他前进的动力源。

志远:心向峰顶,足履霜雪

“看十遍不如做一次”,陈俊杰以实践实现自我超越。从建模新手到工程制图高手,从材料门外汉到侃侃而谈,他不断蜕变。“冲击国赛”,他眼中燃着火,语气坚定。寒假尾声,模型初具雏形,窗外嫩芽探头,他摩挲着零件,眼底映着屏幕微光。那些寒风中的奔波、星辰下的奋斗,终将成为青春路上的坚实足迹。青春从不言易,但总有人愿在寒冬里默默耕耘,等待破土而出的新生。


阿德:文脉探古,心源润新

在宁波这座东海之滨的城市,来自也门的留学生阿尔阿尼西•艾哈迈德(阿德)正以独特的方式,在青石板铺就的文化长卷上,用指尖的面粉书写着属于他的东方故事。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商贸专业的学生,他如同江南大地上的一棵阿拉伯咖啡树,既深深扎根于故土文化,又蓬勃生长,绽放出跨文化理解的翠绿新芽。

2025年寒假,阿德在奉化溪口古镇的面案前,开始了他的文化探索之旅。他凝视着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如何将油酥与面皮叠出二十七层的精巧,这近乎执拗的工艺让他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对时间的敬意”。当自制的千层饼在烤炉中泛起金黄,他眼中的光芒如同穿越沙漠望见绿洲的商队,充满了惊喜与满足。

校园小年夜的饺子宴上,阿德与孩童们围坐笑闹,尽管饺子的褶皱里漏出了馅料,却包裹住了“团圆”的真谛。他深刻感悟到:“食物是文化的容器。从“二月二”舞龙的喧天锣鼓到太极拳的晨光静默,阿德在动与静的辩证中捕捉东方智慧。紧握龙身竹竿时,他感受到“集体脉搏的共振”;太极云手间,又品出“快与慢的生命哲学”。

更为难得的是,阿德始终以“文化转译者”的身份,将亲身体验转化为社交平台上生动的图文,让家乡亲友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通过千层饼与也门烤馕的对比解说,舞龙视频与阿拉伯战舞的节奏分析,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双向参照与对话。

阿德的探索远非猎奇式的浅尝辄止。千层饼制作时他追问“为何必须是二十七层”,得知这与《周易》数理暗合后,连夜研读阴阳学说;包饺子悟出“瑕疵美”的包容性后,联想到也门手织毯的“故意错针”传统。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让文化体验升华为文明对话。

正如他笔记本上的箴言:“真正的理解,发生在两种文化都能照见自己的时刻。”当他在揉面案前俯身,在龙腾阵中跃起,阿德已然成为宁工校园生动的文化教科书。他教会我们以指尖的温度感知文明密码,学会像青瓷般温润地守护文化,又当如远洋船般成为文明的摆渡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文明长河的星火。